
塑強房建首位優勢
呈現仰韶文化盛宴
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新館開館

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新館鳥瞰圖

黃河文化主題墻
近日,由中建集團旗下中建一局承建的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新館開館試運行。作為國內首個全景式呈現仰韶文化的專題型博物館,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新館以30余處遺址精華齊聚、70%文物首秀、5000年文明原脈構建仰韶文化盛宴。
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新館位于河南省鄭州市,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、河南省重點工程,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展陳區、服務大廳、業務科研用房、行政辦公用房等。該博物館系統陳列1600余件精品文物,聚焦中國大河文明,再深入展現仰韶文化的全貌及大河村遺址的豐富內涵,全方位勾勒出距今7000至5000多年前的絢爛文明圖景。
下沉建筑 還原考古現場
項目以“仰韶標尺·文明曙光”為設計理念,首次從“大河文明”視角解讀仰韶文化的完整體系,以“整體下沉,引入景觀融合環境”為設計準則,采用矩形平面建筑,屋頂設計和地平面齊平交融,“下沉”建筑層高超過8米,突出地面部分不超過1.5米高,讓建筑如破土而出的考古現場般自然生長,將觀賞視野最大限度歸還天地景觀。
項目通過采用雙區恒溫恒濕防護體系,實現精準控制博物館藏的溫度、濕度,讓展廳內夏季恒溫26℃、濕度55%,冬季恒溫18℃、濕度35%,為文物提供穩定的“棲息”環境,以現代科技守護文物珍品。
由于博物館采用“整體下沉”設計,項目尤其要注重疏解建筑外墻土方壓力和防洪排澇,團隊以現代科技打造高標準建筑“城墻”,臨水區域為垂直式空腔雙擋墻,洪澇天氣可作為儲水器蓄洪防澇,臨土區域擋墻則在雙墻設計的基礎上將墻體進行15度傾斜,與主墻構成一個三角形,緩解土方壓力,確保“城墻”穩定,讓文物在“金鐘罩”中安然無虞。
模擬九曲地貌 “重現”仰韶文化
地理文化主題墻以“立體拼圖”形式繪就黃河流域的恢宏史詩。墻面采用分片加工、模塊拼裝工藝,按色域量身定制裝飾材料,分層抹裝出9種地貌色調,最薄處僅15毫米,最厚達60毫米,精準再現黃河從發源地至入海的“九曲回環”之勢。黃河文化藝術墻則讓游客了解觀象授時、旱作農業、河圖洛書等中華傳統文化符號。
項目設置4面總計180余米的水幕墻,水流自8米高的墻頂傾瀉而下,打造室外陸上水幕奇觀。水流經濾水碎石濺起晶瑩水花,既呼應黃河奔涌之勢,又為莊重的建筑注入靈動生機。團隊通過40余次實體模型試驗,精準調控水量與流態,克服大跨度懸挑結構難題,最終實現水幕與地層紋樣的無縫結合,模擬還原仰韶時期的濕潤氣候。
數智科技 沉浸體驗
項目通過構建“展覽展示+數智體驗+沉浸研學”三位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空間,數智還原千年前先民的生活場景,全景式呈現仰韶文化的考古成果與文明脈絡,更通過三維交互、沉浸式全息投影等科技手段,打破時空壁壘,讓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可觸摸、可參與、可感知。